top of page
OurMaster_banner.jpg

慈濟創辦人

證嚴上人

證嚴上人秉持著印順導師「為佛教,為眾生」的教誨,半個世紀以來落實「佛法就在生活中」,帶領慈濟人走入人群,將慈悲力量付諸於行動。

 

證嚴上人1937年生於台灣台中縣。 1957年父親突然因病驟逝,帶來莫大衝擊,也開啟他探索生命的契機。 1963年,因緣巧合下,上人於慧日講堂禮印順導師為師,導師叮囑:「你我因緣殊勝,既然出家了,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、為眾生!」

 

證嚴上人從《法華經》體會到,婆娑世界多苦難,有物質的苦,也有心理的苦。佛陀不斷倒駕慈航來人間,就是為了「淨化人心」。唯有將人的思想、觀念導向正軌,才能消弭世間之苦。

 

上人有感于佛教徒經常為善不欲人知,但大都各做各的,只以隱名氏的名義默默行善。可惜這分豐厚的愛心,零散缺乏組織。上人決定將這股力量組織起來,先從救人做起,於1966年在花蓮創立「佛教慈濟克難功德會」。

 

慈濟的理想是以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之心,起救苦救難之行,予樂拔苦;慈濟的精神是「誠、正、信、實」,並希望以事理圓融之 智慧,力邀天下善士,同耕一方福田;勤植萬蕊心蓮,同造愛的社會。

 

「一般人總以為有錢就是幸福,因為窮人難免貧病孤苦。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讓他了解布施比接受更有福。身病不可怕,最怕的是心病,人身如一棵芭蕉樹,一層一層的剝,到頭來都是空的,只有真實恆持的慈悲喜捨,才能獲致世間最美的境界。」


上人認爲:「我相信佛陀說的人性本善。眾生都一樣,佛有多大的愛心、慈悲心,眾生就有多大的愛心與慈悲心;佛有多大的智慧功能,眾生就有多大的智慧功能,只要予以啟發 ,就是一種最善良的心境,最真實的快樂。」

竹筒歲月

佛教慈濟克難功德會」草創初期,證嚴上人與弟子過著自給自足的清貧生活,六位弟子每天多縫一雙嬰兒鞋,三十位家庭主婦每人每天存下五毛買菜錢,開始了濟貧救苦的慈善志業。

 

面對願意跟隨他行善的三十位家庭主婦,證嚴上人將竹子鋸成存錢筒,發給她們一人一個,鼓勵她們每天存進五毛錢作救濟金。

 

大家覺得奇怪,為什麽不乾脆每個月繳十五元呢? 上人說:「希望你們每天提起菜籃即投入五毛錢,臨出門前就有一顆救人的心,節省五毛錢,即是培養節儉的心與愛人、救人的心。」

 

於是這群家庭主婦到菜市場,逢人便分享「五毛錢也可以救人」的故事。 消息不脛而走,發心行善的人越來越多。 如今大愛足跡廣佈全球五大洲,而這段「竹筒歲月」也被國際間視為慈濟人道精神的起源。

 

「『粒米成籮,滴水成河』,不要輕視它是一點水,不要輕視它是一粒米,一粒粒米集中起來,也是有一堆米;一滴滴雨水累積起來,也會成為河水。所以一路走過來,讓我看到了人生疾苦,讓我感受到愛的力量。」證嚴上人感恩人人的一分愛,匯聚行善的力量。

Master-Cheng-Yen.jpg
bottom of page